第628期:中国为什么又叫 Sino?

*谨以此文献给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先生(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 1924年6月6日 – 2019年10月17日)。

马悦然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中唯一精通中文的评委,他曾翻译过《诗经》、《春秋繁露》、《西游记》、《水浒传》、《辛弃疾词》、《道德经》等中国古典著作,亦翻译了鲁迅、高行健、沈从文以及北岛的诗歌和李锐的小说等当代中文作品,致力于提升中国文学在国际的地位。– 维基百科

中国在英文中叫作China,这个大家都知道。

但在Sino-American relation(中美关系)、Sinopec(中石化)这类词中,常以Sino来指代中国。

Sino只能作词根,不能单独使用。这个词根怎么来的呢?

英语之所以把中国叫作China,一种说法是对统一了六国的“秦”(Qin)的音译,最早有阿拉伯人把这个音传到了西方,希腊语把Qin这个音写作Sinai, 拉丁语把这个音写作Sinæ,于是英语中就取了sino这个前缀来代表中国或中国的 China或Chinese. 

再后来,英语把研究中国、中国文字、风俗传统和历史的学问称为sinology(汉学),研究这种学问的学者称为sinologist(汉学家)。马悦然先生就是我一直敬仰的汉学家之一。

看到知乎上有人说马悦然走了,再也没有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了。

世界上有多少汉学家?

太多了,多到一时半会儿数不完。

汉学家最多的是美国人,其次是英国人。

仅举几个最出名的例子:

  • John K. Fairbank (1907–1991) 费正清先生,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
  • Stephen Owen 宇文所安,美国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歌和文论以及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
  • Jonathan D. Spence 史景迁,英国汉学家,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他的中文名意思是迁”。
  • Richard Wilhelm 卫礼贤1873年6月10日-1930年3月2日),德国汉学家,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易经》德语译本至今仍为翻译界最高经典译作。
  • 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 高本汉,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的老师。主要究方向是中古上古汉语语音系统之构

*读者可参考wikipedia上的汉学家名单全表(英文):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sinologists

Sinology也叫Chinese studies(中国研究学),

Sinology or Chinese studies, i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that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China primarily through Chinese thought,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and often refers to Western scholarship.

今天sinology这个词一般译作“汉学”,跟很多近代汉语词汇一样,汉学这个词也是日本人发明的,后来传到了西方和中国并被广泛使用。

在今天大陆的汉语语文中,汉学一般翻译成 Han studies, 而对中国有关文化的研究学科被称为“国学” – National studies.

今天的内容有点枯燥了,但笔者只希望以此篇小文缅怀汉学家马悦然先生。

希望学在后马悦然时代依然能不断被译介到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