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3期:信息茧房 information cocoon

你小时候养过蚕吗?

如果你养过,你应该是九零前(70后或80后)吧?90年代后半期各种游戏机已经流行起来了,再也没有哪个小孩还有时间和兴趣再去养蚕了。

每个70后的大陆孩子小时候都养过蚕——那是我小时候最流行的一件事,男女皆宜,班上的每个同学都在养蚕,到处都在比较和炫耀自己的蚕宝宝,每天都可以在学校交换甚至买卖桑叶。

蚕的英文是silkworm,最喜欢吃桑叶(mulberry leaves),如果找不到桑树叶,也可以临时用榆树叶(elm leaves)代替一两顿,但不能多吃,榆叶吃多了蚕会拉稀。

一只蚕的一生大概只有40天左右,从蚕卵(silkworm eggs)开始,春天孵化成幼虫,25天左右蚕开始蜕皮、吐丝、作茧(cocoon),在茧房里变成蚕蛹(silkworm pupa),再过10天左右变成蚕蛾(silkworm moth),破茧而出。雄蛾雌蛾交配产卵,进入下一个生命循环。如此往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就是蚕的一生。

汉语成语“作茧自缚”讲的就是蚕一边吐丝一边把自己裹起来形成一个茧的过程。

* * *

2006年,美国著名律师作家Cass Sunstein写了一本书 Infotopia: How Many Minds Produce,警告世人未来有一天所有人可能会自动过滤掉所有自己不喜欢的观点和信息,只接收跟自己观点一致的观点和信息,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两极分化并撕裂 (potentially creating a more extreme and misinformed citizenry.)

话音未落,不到十年,人类社会早已赫然变成了他在书中警告的那个样子——每个国家每个社会每个人群几乎都悄悄地分成了两极(polarized),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形成观点和立场对立的两个阵营。在这一点上,没有一个社会得以逃脱,越是信息封闭和不自由的地方这种两极分化越严重,并且两个阵营之间由于缺乏一个平等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导致了这种两端信息的永久闭塞,老死不相往来,互称对方为SB,双方均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

敏感话题越来越多,最终什么都变得敏感,人们都变得愈发不能接受批评和不同看法和意见,最终每个人只能低头看自己的手机,人际交流终于变成了人际天险。

这种现象就叫做 information cocoon 信息茧房或“信息茧”。

Information cocoon说的就是手机和自媒体时代的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天在手机上看到的新闻和资讯大多来自我们的订阅(subscription),例如你在Twitter上订阅了Fox News,你就会每天收到Fox News推送给你的新闻和评论。你为什么会订阅Fox News呢?基本上可能是你的三观跟它接近或一致。

就是这个道理,社交媒体平台通过我们看不见的演算法(algorithm)把我们喜欢看到的信息不断推到我们眼前,同时过滤了那些我们不喜欢的观点和信息。时间长了,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全是跟我们想法类似的东西,再也看不到了那个真实的世界。

前不久天涯社区倒掉,令很多七零后八零后唏嘘不已(myself included)。一来缅怀自己逝去的青春和那个白衣翩翩的BBS时代,另一方面也在怀念曾经可以看到不同观点,喜欢就顶,不喜欢可以拍砖的相对开放和包容的论坛和网络社区。

很多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再也不会重来。很多东西没有就是没有了,再也不会重生。很多东西死了就是死了,多少个华佗也救不回来。

每个人都是一只蚕,白白胖胖自以为是地忙着做茧。养蚕人在外面冷冷地看着,喷一口烟,吐一口浓痰。

今天文章的最后,跟你分享Cass Sunstein的一段话:

In a well-functioning democracy, people do not live in echo chambers or information cocoons.
They see and hea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and ideas. They do so even if they did not, and would not, choose to see and hear those topics and those ideas in advance. These claims raise serious questions about online behavior and uses of social media, and the astonishing growth in the power to choose—to screen in and screen out.
Louis Brandeis, one of America’s greatest Supreme Court justices, insisted that the biggest threat to freedom is “an inert people.” To avoid inertness, a democratic public must certainly be free from censorship.
But the system of free expression must do far more than avoid censorship; it must ensure that people are exposed to competing perspectives.
The idea of free speech has an affirmative side. It imposes constraints on what government may do, but it requires a certain kind of culture as well—one of curiosity, openness, and humility. – Cass R. Sunstein, “#Republic: Divided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今天文中提到的美国律师作家 Cass Sunstein 的几部代表作品值得推荐。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Other Dangerous Id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