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8期:跟大师学写 food review(食评),让你指尖的文字配得上你口中的美食
很多年前我经常在大众点评上留言点评,后来出去吃饭少了,慢慢也懒得点评了。这种对餐厅和食物的点评英文就叫 review. 英文Amazon上的书评(book review)里有高手,值得专门赏析。Yelp(类似大众点评)里面也有些高水平的review,读来颇有趣味。
我所说的高水平指的是review的文字写得既认真传神又巧妙,一则好的review就是一小篇散文。吸引我的是文字,不是那些大同小异的配图。可惜现在有水平的food review不多见了,前50个基本上是水 军或有偿点评写手,打一星给恶评的大多情绪大过了事情,要么就是九宫格照片加一句“入口即化、吹弹即破”,哎呀妈的妈我的姥姥啊,俗得嘞~
中文食评界我最喜欢两个人:苏轼、梁实秋。
东坡爱吃,诗词多有歌咏美食的,《菜羹赋》、《老饕赋》百读不厌。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是我最爱读的一本小书,常夜深人静时靠在床头翻看,后果是一夜饕餮大梦,醒来枕头湿了一片。
“豆汁”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就好像说鸡蛋的时候“鸡子”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若没有这个轻读的语尾,听者就会不明白你的语意而生误解。
……
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烫,最后是满头大汗。
……
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已。有一年我路过济南,在车站附近一个小饭铺墙上贴着条子说有“豆汁”发售。叫了一碗来吃,原来是豆浆。是我自己疏忽,写明的是“豆汁”,不是“豆汁儿”。
——《豆汁儿》梁实秋《雅舍谈吃》
梁先生的美食散文写的不仅是食物本身的色香味,更是食物背后的历史和趣事,比美食本身更有回味。
关于北京的豆汁儿,可以结合梁先生的这篇短文和郭德纲的一个相声小段,就能理解这种奇特食品在曾经的北京文化里的特殊地位了。
郭: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北京人,给喝碗豆汁儿就知道了。
于:怎么呢?
郭:路上过来一人,咣一拳撂地上,按着他捏鼻子给他灌碗豆汁儿,这位起来就骂街——外地的。
于:不喜欢那个味儿。
郭:路上过来一人,咣一拳撂地上,按着他捏鼻子给他灌碗豆汁儿,这位起来一抹拉嘴儿问:“有焦圈儿吗?”——北京人。
于:嗨。北京人怎么那么贱啊。(这句有些版本里没有,预防帝都的玻璃心人找茬儿。)
英文食评我最喜欢看The New Yorker上第一个专栏 Tables for Two,主要是介绍纽约的餐厅的,文章不长,但文笔堪称尤物,每期纽时我最爱读的就是这个专栏文章,反复把玩,爱不释手。
跟你分享一段,摘自The New Yorker Sep 25, 2023期 Tables For Two专栏,作者:Helen Rosner,推荐的餐厅是 Foxface Natural(add: 189 Avenue A):
开头第一句:
New York is a phenomenal restaurant city, but rarely is it a thrillingly innovative one.
结尾两句:
Sitting at the dining bar one evening, I swirled a Vermentino-Moscato blend that looked like apple juice and tasted wild and metallic, like beautiful gasoline.
It was strange, assured, unbothered, exquisite.
作者喝的是两种wine混成一杯的调和酒,她形容看起来像苹果汁,喝起来有股野性(wild, 山葡萄味)和金属质感的况味(metallic),联想到斑斓的汽油。
这纤细的描写,没法翻译。
HarperColins出版社有一套美食和旅行文学丛书也是我常年拜读的。
啊,美食和旅行,得一而终,夫复何求。但要有一个合得来的食伴和旅伴,否则还不如在家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