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5期:“标点符号”的故事

说到标点符号,想起一件趣事。

十年前有一次开会,主讲人感谢大家准时到会,在PPT上写了句“Thank you for your punctuation.” 大家都没看出有问题,德国老板哈哈大笑,说这句话写错了。

你能看出哪里写错了吗?

(读秒——5,4,3,2,1)

公布答案:

Punctuation 的意思是“标点符号”,这位主讲人本来是想说 punctual(守时、准时)的。Punctual是形容词,名词是 punctuality,不是punctuation. 他望文生义想当然地混淆了两个没有关系的词。他在PPT上想说的那句话也可以说 Thank you for being punctual. 感谢大家准时参会。

我们每天都会用到标点符号,太平常了,早已熟视无睹,但这些小东西进入我们的生活才一百多年时间而已。

要说到标点符号,必须得提一个人:斌椿。

斌椿是清朝政府1866年派往欧洲访问的第一个考察团的负责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走出国门的官员。

据说有天早晨,斌椿在英国闲来无事翻看当地报纸。他看不懂英文,只是边喝茶边请翻译讲解,随手翻一下外国报纸。他注意到了英国报纸上字里行间有一些小蝌蚪一样的符号,翻译跟他解释了英文里标点符号的用法。这个发现令斌椿兴奋不已,他决定把这套符号引入到中文里去。

斌椿回国后,在提交给朝廷的考察报告中特别建议把英文标点符号系统引入中文,以解决中文两千年来没有标点,只靠读书人“句读”断句的做法。

从此,中文才有了标点符号。多亏了这位旗人官员斌椿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没有以为天朝上邦一切都牛而目空一切。

1920年的今天(Feb 2, 1920),胡适先生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首次使用了他提倡的十种新中文标点符号,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正式使用标点符号的书,离今天才1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