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4期:昨晚去看演唱会,上海观众文化高
昨天第一次看小娟演唱会:如风往事——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演唱会,天籁之意,情意绵绵。
唱完最后一首歌,观众持续鼓掌,听见前排有个老阿姨喊“encore, encore”(返场、返场)。到底是大上海啊,观众文化水平就是不一样。
今天就来聊聊 encore 这个词。
返场就是演出结束后,应观众强烈要求(持续鼓掌、集体喊“再来一个”等),演员重新登场加演一小段节目。
“An encore is an additional performance given by performers at the conclusion of a show or concert, usually in response to extended applause from the audience.” ——Lalange Cochrane
Encore的来源
这个形式源自18世纪的意大利歌剧,据说最早的一次有记录的返场是在1786年莫扎特创作的歌剧Marriage of Figaro(费加罗的婚礼)首演现场,接下来这个做法就流行开了,演出结束,观众不走,要求继续,演员只好加演,很多时候返场时间甚至跟正式演出差不多等于一场演出演成了两场。费加罗婚礼演出场场爆满,每次都返场,每场演出都超时,以至于奥地利皇帝Joseph II 专门下令限制演出返场次数,不能无限制加演。
费加罗的婚礼是部传奇歌剧,可以了解一下:
https://www.operagr.org/the-opera-that-received-encores-for-almost-every-scene/
Encore的词源
Encore 是个法语词,意思是again, some more,法语读音是[ɑ̃kɔr],听起来近似用英语读“uncore”,但意大利语中 ancora 才是 again的意思,过去英国还流行过观众喊“altra volta”(意大利语 another time)要求演员返场的,20世纪后都统一成了 encore 这种说法,观众喊 “encore, encore, encore”就是要求演员返场加演。
但是我一直好奇当年奥地利观众喊的哪个词?德语观众怎么喊“返场”,难道喊 Noch eins吗?谁知道?敬请赐教。
我亲历的一次“返场”
十几年前我跟一群相声演员厮混过一阵子,是一帮还没成名的民间艺人,定期也有演出,但一直不火。有段时间我经常去后台跟他们聊天,看他们排练,听老先生说活(讲授段子),自己也玩票,还请一位演员指点过我背的灌口《八扇屏》和《报菜名》,挺好玩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演出,报幕员临时有急事要请假去医院,班主没辙,就请我帮个忙顶替报幕员。
相声演出现场的报幕很简单,就几句话“下一个节目,xxx,表演者某某、某某。有请。”然后下去,演员登台,就这样。
只有一个小细节我之前没注意,那次算是学到了。
相声专场的最后一个节目叫“大轴”,一般由名气最大的演员表演。倒数第二个节目叫“压轴”,俗称“倒二”。外行人以为压轴最牛,其实最牛的是大轴,压轴比大轴还差一点儿。
那场演出大轴是那个相声团体的班主使活(俗称“逗哏”),他的大徒弟给他量活(俗称“捧哏”),说完一个传统大段儿就算结束了,演员鞠躬下场,走到幕布跟前三两步的时候,我坐在后台场边,要迎着他们走过去做个“请”的手势请他们回到舞台中间再说一段,这也是“返场”这个传统做法中报幕员的作用。
我当时第一次当相声专场报幕员啊,以为我就这么一比划他俩转身再回去说一段就可以了,结果不是这样的。
演出结束后,班主教我——大轴演员第一次下场,报幕员要从幕布里边迎着他们走出来,走到观众能看见报幕员的地方,这时候做请的手势,同时做出小声跟演员说几句话的样子(假装告诉演员“观众太热情,要不您再来一段儿”),演员就势转身回舞台加演一小段,这才是相声返场的全套铺垫。返场返几次,每次说哪个小段,其实都是上场前就说好的。
据说意大利歌剧早期的返场不是事先安排的,称为 traditional encore,那时候真的是因为演出太精彩,观众太热情,掌声叫好声不停,演出没法结束,最后演员真的不得以才返回舞台加演的。后来流行艺术也都采用了“返场”的做法,但都是自己“返”的,观众要求不要求他都“返”,成了现场演出的一部分了。
*
昨晚在小娟演唱会听见有上海老阿姨观众喊 encore,吃了一惊,就想起了这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