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6期:“优越感”是一种病,但没的治。
在一个相亲场子外面看见一个告示:
“优质青年、沪籍(含新上海人)、310上海人等”
310指的是上海身份证开头的三位数,表示出生在上海。
早听说沪上相亲场子是龙潭虎穴,气氛诡异,竞争火热度堪比超级绞肉机。我没见识过,但看见这个告示的一瞬间就明白了。这年头,人与人之间的鄙视链和优越需求都发展到要拼身份证开头三个数字了!
但只拼前三位数怎么够呢?起码要拼前六位数才能见输赢啊:
310104 徐汇区的是不是会觉得比310115 浦东的结棍(厉害)?310106静安区的是不是觉得比310226奉贤的老卵(牛X)?
相个破亲其实就几分钟的事儿,却恨不得把两个家族的来龙去脉泡个底朝天,这亲叫你们给相的……
今天我们来聊聊所谓的“优越感”。
优越感这个词是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英文叫 superiority complex(字面意思是“优越情结”)- A superiority complex is a defense mechanism that develops over time to help a person cope with feelings of inferiority.
这个英文释义特别一针见血:优越情结就是一个人长期应付“卑微感”(feeling of inferiority)而发展出来的一种防御机制。
优越感最需要什么?最需要找到不如自己的对象。如果身边每个人都比自己强,怎么办?换个群/圈子,直到找到有不如自己的人群,然后尽情展现自己的优越感。我家小区保安每天跟小区负责收垃圾的外地阿姨说话时,他脸上那种放光的东西就是他得来不易的 superiority complex.
什么人最需要优越感?答案是:不优越的人。
越是没有长处或过人之处的人越是需要找优越感,中医所谓的缺什么补什么的道理,越自卑的人越喜欢叫嚣“自信”;越渺小的人越看不起所有人。
跟 superiority complex相对的是 inferiority complex,大概可以翻译成“自卑情结”吧。
前者表现为自大、狂妄、目空一切、欺软怕硬;后者表现为自卑、自怜、唉声叹气、离群索居。
今天也是 Alfred Adler的deathday(Feb 7, 1870 – May 28, 1937),写这篇小文也是应个景,聊作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