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期:哈佛大学幸福课 Positive Psychology

哈佛大学有一门在线公开课:《幸福课》,连续数年排名哈佛公开课最热门课程第一名。

今天我们就从这门课的名字开始聊聊幸福相关的话题。

这门课的名字全称是:Positive Psychology 1504 积极心理学(1504是课程的内部编号)

主讲老师是:Prof. Tal Ben-Shahar Ph.D.

全部课程大概三十个讲座视频。

课程表在这里: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wp-content/uploads/2013/12/positive-psychology-1504-syllabus.pdf

Youtube观看: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28D16304BA57DD7E

国内网络上好像网易公开课也买了这个课程资源,大家可自行搜索。

Positive Psychology翻译成“幸福课”不是字面直译,但我觉得很准确,而且这个转译很高明,因为积极心理学的确就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生活的科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是人类反常和病态行为、精神创伤。

战争对人类心理造成的巨大影响,在所难免。

但一些心理学家渐渐开始不满足于只研究这些人性的阴暗面,开始把目光投向不同的研究方向。

Positive psychology一般译作积极心理学,或正向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Father of Positive psychology)。

关于这门学科的兴起,有一个小故事。

1967年,塞利格曼在研究抑郁症期间,在宾州大学做了一个实验:learned helplessness(习得性无助),用来探讨人类抑郁和消极情绪的来源。

实验把一群狗分为三组,都关进笼子里。

第1组小狗关一会儿就放了。

第2组中的每只小狗都与第3组中的一只小狗用链子连成一对。

实验开始。

对第2组中的小狗电击。

笼子上有一个按钮,如果按下,电击就会停止。

第3组中的小狗因为跟第2组的狗连在一起,所以也会受到电击。但第三组笼子里的那个按钮不管用。

实验发现:

经过几次电击后,第2组中的狗在惊慌之下偶然碰到了那个按钮,电击停止。

于是这些狗就明白了那个按钮可以结束电击的痛苦。

但是第三组的那个按钮因为没用,所以第3组里的狗的感觉是每次电击后过一会儿会停止,但不知道什么原因。

实验继续。

实验者分别把这三组小狗放进一个笼子,中间有一块很低的隔板,分为1区和2区。

对1区进行电击,上面第1组和第2组小狗会本能地跳过挡板逃离电击区。

但第3组小狗除了叫,却趴在地上忍受电击的痛苦而不动。

为什么?

因为第3组小狗在最早的电击实验中认为电击开始和停止都不由自己掌握,自己无法改变电击这件事。于是,干脆等着电击自己停止吧,跳来跳去也没用。

塞利格曼的理论认为第3组小狗之所以宁可忍受电击也不愿意跑是they think that nothing they do will stop the shock.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现象,人类的抑郁症很多就是这样来的。

为了改变第3组小狗自暴自弃破狗破摔的行为,实验者在电击时需要人为地把趴在地上等死的狗的爪子搭在隔板上帮助它们跑过挡板逃离电击。经过几次重复后这些狗才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Martin Seligman由此开始了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开始把目光转向人类正向的心理现象去。

1998年,当他接任美国心理学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主席时,他讲了一段著名的话: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e most general thing I learned, was that psychology was half-baked, literally half-baked.

We had baked the part about mental illness […] The other side’s unbaked, the side of strength, the side of what we’re good at.”

人类心理中的力量和美德,就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According to Seligman, we can experience three kinds of happiness:

1) pleasure and gratification 快乐和满足

2) embodiment of strengths and virtues and 力量和美德

3) meaning and purpose 意义和目的

塞利格曼认为人们都要从1到3依次体验这三种幸福的境界。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能达到第1层次的幸福已经很不容易了。

塞利格曼从东方哲学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尤其是东方哲学对待逆境和困难的忍受态度。

我的理解是,第3层次的幸福有点类似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的最高一级“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

追求幸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你认为呢?

参考资源:

TED: https://www.ted.com/talks/martin_seligman_on_the_state_of_psychology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