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期:你有过几个mentor? 聊聊外企最流行的这个词
在中国的外企有一种特有的英语,佛老独家称之为外企语,指的是中英文夹杂的一种语言。
在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外企里,有很多流行的词汇。佛老以前陆续写过一些,今天我们专门来聊聊 mentor 这个词。
这个词在外企很普及,应该是人人都知道都说过,或者都有过。
Mentor的发音有点怪,不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则,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希腊语单词。
Mentor 的国际音标是[ˈmɛn.tɔː],美国英语音标是/ˈmentɔːr/,但你会听到大多数美国人读起来像 men tour.
Mentor 就是你刚到一个公司后带你的那个人,就是以前老国企时代所说的“师傅” — an experienced person who advises and helps somebody with less experience over a period of time.
相对于你的师傅(mentor),你就是 mentee (重音在后面,发音类似“门替”)。
你和你师傅之间的这个关系就叫 mentorship.
说了这么多,其实这只是现代的说法。古时候的欧洲是没有 mentor这种说法的。
在荷马的《奥德赛》中,Mentor 是Alcimus(阿尔希摩斯)的儿子,奥德修斯的朋友。希腊神话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此不赘述。
Mentor这个词从希腊语进入了法语,后来又从法语进入了英语。就是这样来的。
但 mentor 这个词在英语中流行起来也不过几十年时间而已,在此之前,英语如果要表达师傅和徒弟这种关系,需要用两个法语词:
- protégé (男性徒弟)
- protégée (女性徒弟)
刘德华主演的那部电影《门徒》的英文就选用了这个法语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所说的门生不知道是否也可以对应这个词(待考)。
这种门徒、门生称谓大概都源于欧洲古代的学徒制(apprentice)。中国古代各行各业也有学徒制,所谓“三年学徒,两年效力”,学徒三年在师傅家,师傅包吃包住,但学徒期满后头两年挣的钱都归师傅。
在古代印度和一些佛教国家,古代还有一种 guru–shishya 关系。Guru 就是大师,master, shishya 就是梵语“弟子”。
*旧文阅读 – 第229期:Yoga, Guru, Yogi
说到了师傅,顺便说一句,汉语中很多人把“师傅”和“师父”这两次混用,实在不应该。佛老简要归纳一下。
师傅这个词出现的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原本的意思就是老师。汉代以后,太师、太傅两个头衔合称为“师傅”,专指皇帝的老师。宋朝以后,师傅一词不再由皇家御用,用来泛指所有技能的传授者。
“师傅”这个词只有在中国大陆才可以指工人、司机等劳动者,这是1960年代大陆汉语增加的一层特殊含义。你在港台不能这样称呼司机和其他蓝领工人。
师父这个词跟师傅有关系,唐朝时大概意思相似。但元朝开始特指出家人,明朝时开始指授业恩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个概念。
所以,如果你学武术,正式拜了师,你应该称你师为师父,而不是师傅。
在英语中,shifu 或 sifu 这两个词都已进入英语字典,是普通话和广东话“师父”的音译。但英语中一说 sifu,意思一定是跟 Kung Fu(中国功夫) 有关的了。
以后,你可别再把师父和师傅说错了。
“师父,悟空知错了。”
“师傅,前面右拐。”
在现代汉语中,就这个区别。
怎么讲到古代去了?我们再说回外企,接着聊 mentor.
外企的 mentor 可以称为一种制度,一个文化。几乎所有大型跨国企业都有一套完整的 mentorship 制度,但并不限于新来的员工。
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