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期:你不应该穷得只剩下了房子 – No one deserves to be house poor

九十年代有过一句俏皮话,说某人穷得只剩下钱了。形容的是那个年代的暴发户,除了有钱,其他品德、素质、情操啥的都没有。

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这个现象改变了多少。如今我看很多人其实是“穷得只剩下房子了”。

在一线城市买个房不是件容易的事,动辄数百万,上千万。

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找不到我的家。在人来人往的拥挤街道,浪迹天涯。我身上背着重重的壳努力往上爬,却永永远远跟不上,飞涨的房价。
— 郑智化《蜗牛的家》

很多外地落户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买房子其实是举整个家族(两代或三代人)之力,每月收入的一大部分都还贷了。

英语中有个词专门形容这种现象—— house poor.

House poor is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a person who spends a large
proportion of his or her total income on home ownership, including mortgage payments, property taxes, maintenance, and utilities. (Investopedia)

这个定义解释得很清楚。House poor指的就是与住房相关的支出(房贷、税费、物业管理等)占了收入的很大比例,剩下可以用于自由支配的钱(cash for discretionary items)不多了。

那么,房产相关的支出占我们的收入多大比例才算合理呢?

我读过一篇经济学文章,说 The rule of thumb is that your entire mortgage payment should be no more than between 28 and 33 percent of your income.

作者的一家之言吧,仅供参考。假如你每月家庭总收入的1/3用于房产相关支出,这样的收入是相当不错的。

这个现象让我想到了经济学里的另一个概念——恩格尔系数(the Engel’s Coefficient

恩格尔系数是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 Ernst Engel 提出的一个指标,衡量的是用于食品的总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含义是: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恩格尔系数衡量的是一个家庭的富足程度。

下面两张图清晰地表现了中国过去几十年间居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提高:

上图令我颇有感慨。记得小时候(八十年代初),爸妈每月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100. 那时候几乎每个家庭到了月底就都没钱了,很多人需要跟朋友和熟人借钱才能挨到发工资的那天。那时候的恩格尔系数高达70.

以上是经济学上的恩格尔系数。

我在想,是否应该发明一个新的经济学指标来衡量如今房产在人们的收入和支出中占的比例呢?

希望我们不要坐拥千万豪宅而一贫如洗。这一方面说的是可自由支配的钱,另一方面说的是我们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生活不仅仅是关于房子的。

比房子更重要的东西……肯定有……

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