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1期:外企的 first name policy,兼谈外企的人为什么喜欢叫英文名字

不一定每家外企都有 the first name policy,但在外企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英文名字。

网上有过一段很损的话:

春节一到,不管平时多国际多上流,多高端多大气多与众不同的人,这时都要回县里、回屯里、回村里!走泥路,跨阴沟,踩水塘,回到三姑六婶的怀抱!名字也从Kenny,Christina,Daisy,Tiffany,变回二妮儿、铁蛋、二狗子、大毛、三妹、丑妞……

这段话说的极其阴损,说的就好像自己三代以前不是农民似的,体现了当下国人费尽心机寻找鄙视对象争先恐后往鄙视链上方攀爬的心态。

今天我要谈的现象也是关于外企里的人大多有英文名字这个现象,但我的观点是——在外企工作,英文名字非常必要,而且大多数人应该给自己起个合适的英文名。

有的外企要求所有人之间互称 first name,不论职位级别高低。有的甚至写入了公司的policy book,作为一条规定,尽管并不强求你一定要叫英文名字,你也可以继续叫你的中文名字,但大家互相只称呼名,不称呼姓氏和 title.

举例说明:

Tony Zhang, 所有人都可以叫他 Tony,而不必称呼他为“张总”。

Michelle Liu,所有人都可以叫她 Michelle,而不必称呼她为“刘经理”。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省去了很多称呼上的尴尬和麻烦。

如果没有这个 first name policy,中国人肯定不习惯直呼上级或者高级别领导的名字,气氛完全不一样。

再举个微妙的例子:

假如外企的 Kevin Zhou去一个供应商公司开会,供应商(民企)在不知道他的具体头衔的情况下,一般都会称所有上级(或客户)单位来人为“某总”,叫他周总。但如果Kevin Zhou不是总监级别,只是一个普通员工,例如specialist或supervisor,他听了人家叫他周总就会觉得尴尬,尤其还有其他同事或自己老板在场的情况下。

又例如,如果一个叫“金燕”的人在外企不起英文名,所有人都得称她为“Yan” —— first name policy 嘛,听起来还可以。但如果这个人的名字谐音有不好的意思,这样叫就听着很别扭。

我公司有个领导叫方必,因为没有英文名字,所有外国人都叫他 Bi,问题是老外又分不清汉字的音调…… 听着很刺耳,就好像每个外国人隔一会就要说个脏字似的

以前碰到过一个同事叫“何舍”,写成拼音是 He She. 当时很好玩,所有外国人都叫他 She,邮件也写 She,但他明明是 He,但外国人又统统把 He读成英文的“他”(He),这个结纠缠不清从来都是一个梗。

所以我说在外企还是起个英文名字方便,就算不为了让外国人容易记住和叫出来,起码也省去了很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