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5期:上下班路上的科学与痛苦 —— 写给每天通勤的我们

通勤是个日语词,就是上下班。大概是民国时期随着“电话”、“经济”、“社会”等这些摩登词汇进入现代汉语的,英语对应 commute,通勤的人叫 commuter. 

“通勤”这两个日语汉字的日语假名是つうきん,读音近似“词 king”。

今天这篇小文,不讲太多英文词汇,只是篇有感而发的小散文,聊聊每天通勤的我们和我们每天的通勤。

你每天上下班路上花多长时间?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呃~~~,或许该考虑换家公司了。

我自己经历过的最短的通勤是年轻时在一个地方打工住单位的集体宿舍,在同一个院子里,通勤时间不超过三分钟。我知道的最长通勤人是以前的一个日本同事,住在距东京一个小时電車车程的小城市,每天往返。

当年的我幸福吗?那个日本同事痛苦吗?都不好说。

1994年,意大利物理学家Cesare Marchetti(凯撒·马尔凯蒂)提出了一个理论:不论我们居住的城市多大多小,也不论我们的交通方式多快多慢,人们每天给通勤的预算(travel time budget)大约都是一个小时(单程30分钟),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每天通勤的忍耐上线是一去一回,上班下班总共一个小时。

超过一个小时会怎样呢?——通勤人就会焦虑、痛苦,就会变成我们很多人的那种内心状态。

马尔凯蒂发现人类历史上所有古代大城市其实都是按照人们当时的平均通勤时间30分钟来建设的,例如古罗马城的直径只有2英里,原因是人步行半个小时平均只能走1英里。

随着交通工具的革新,马车、汽车、火车、地铁的出现,现代城市面积逐渐扩大,但大都仍符合了以人们通勤30分钟所能到达的距离长度为半径这个原理。

这个原理(每天通勤上限为60分钟)被称为马尔凯蒂常数(the Marchetti’s constant).

However, 这个原理和常数现在在世界各超级大城市可能已经不适用了,上下班单程30分钟早已成了一个不可想象的奢求。

伦敦通勤族每天上下班 round trip(一来一回)大约是一个半小时,not bad, eh? Compared with Shanghai and Beijing.

现代超级大都市(mega cities)如今大都有卫星城环绕在郊外四周,这些 satellite towns(卫星城)基本都偏离了分化城市中心智能的设计初衷,大多变成了“睡城”或“卧城”(commuter town),例如北京的回龙观、天通苑、通州、廊坊、固安、燕郊等地,标准的睡城,就是供人们晚上回去睡个觉,白天再挤回北京上班。

上海的城市规划比北京合理,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配合市区(city proper)构成所谓”1+5″的格局构想,好像效果不错。

我老板的秘书小姐早就看透了人生这个迷思,她的工作追求五字真言是:事少,离家近。人家根本不在乎钱多钱少,她真的活明白了。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