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1期:人间多岐路,翩翩安徒生。

今天是安徒生逝世147周年纪念日,我们来聊聊这位伟大的丹麦作家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2 April 1805 – 4 August 1875)。

不知你是否也有过跟我一样的困惑——这个名字(姓氏) Andersen的读音明明是“安德森”,为什么汉语翻译成了安徒生?

这个问题有人研究过,大意是周作人在翻译安徒生童话时,最早用的是日语音译“安兑尔然”,后来看到其他翻译家把Andersen这个名字翻译得五花八门,就正式提出了“安徒生”这个译法,立即秒杀了其他所有音译。研究者认为这个“徒”字大概是受译者家乡绍兴方言的影响。这一点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研究。

*参考:https://www.douban.com/note/582669641/

民国时期的翻译界在音译外国人名时很讲究选字,喜欢把外国人名和地名音译成中国名字,莫泊桑、易卜生、安徒生这样的名字一看就很有中国味道,乍一看像中国人的名字,安德森一看就是外国名字。这一点值得对翻译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究。

周作人毕竟是文学大家,安徒生这三个字选得很高明,这个“徒”字尤其妙。“徒生”二字立即有了某种人生幻灭的荒凉感,起码我是这样感觉的。

安徒生出身贫寒,少年丧父,一生孤苦,所幸生前就凭借其文学获得了荣誉和金钱,这一点比大多数文人和艺术家幸运多了。

1819年,14岁的安徒生只身前往哥本哈根,这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日后会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大文豪,而只是一个怀揣着演员梦的“北漂”。临走时,少年安徒生对他母亲说“I’ll become famous!”

丹麦皇家剧院看不上安徒生,但剧院有个导演在这个少年身上看到了文字的潜力,就资助他去上学。这段经历后来成了《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的故事。

1835年,安徒生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 The Improvisatore,同年出版《安徒生童话故事集》。这一年,安徒生30岁,而立之年,事业大成功。

其实不止《小美人鱼》,安徒生的很多童话故事里都有他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影子,他的很多作品都可以看作是他的autobiography或带有某种自传性质,The Ugly Duckling(《丑小鸭》)、The Steadfast Tin Soldier(《坚定的锡兵》)等都是这样。

因此安徒生的大多数童话故事其实并不是写给小孩子的——涉事未深的孩子读不懂那些故事里的悲伤和人生的黑暗。

安徒生的名声和待遇在1874年时达到了顶峰,首都有两条马路以他的名字命名,各处都有他的塑像和博物馆。这一年,他69岁。

安徒生一生未婚,好像有双性恋倾向,对亲密关系有天然的恐惧。据说他还罹患一种稀罕的心理疾病——Taphophobia(被活埋恐惧症)。

安徒生热爱旅行,并出版过好几本游记(travelogue),如:Shadow Pictures of a Journey to the Harz; Swiss Saxony; A Poet’s Bazaar; A Visit To Portugal.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读,了解这位童话大师的另一面。

1875年春天,安徒生在睡梦中从床上跌落,严重摔伤,一直休养到8月4号,与世长辞。这一年,他整70岁。

安徒生的这一生算成功吗?幸福吗?我不知道,但也许每个人的一生最终都是徒劳的吧。


Reference

在线阅读安徒生 – http://hca.gilead.org.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