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8期:Metrophobia – 再谈人类的恐惧

三年前写过一篇短文专门讲了人类的十大恐惧症(10 phobias),昨天我写完那首歪诗后忽然又想到一种好玩的恐惧症——诗歌恐惧症,恐诗症(metrophobia)。

不要看到metro就以为是地铁或大城市(metropolitan)而望文生义以为是大城市恐惧症,这个词是古英语 metre + 希腊语字根phobia组合而成的,metre就是prosody(韵文),可以简单理解为押韵的文字,phobia是害怕,metrophobia就是the fear of poetry, a strong dislike of or aversion to poetry.

害怕大城市和陌生环境的恐惧英文叫 agoraphobia(广场恐惧症、旷野恐惧症、陌生环境恐惧症)。

*人类恐惧症全表: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phobias

按下人类五花八门的恐惧症不表,今天单说这个诗歌恐惧症。

诗歌恐惧症该怪谁?怪读者?怪诗人?责任全在美方?

都有可能,都不一定。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你对诗歌的第一接触——闭上眼,你能想起哪首诗?

我想到最多次的是: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

我上小学前就会背上百首唐诗,所以并不觉得这首诗有多了不起,但老师说诗人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要求我们学习。

后来我读到《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就觉得庄子比李白更会夸张,更懂吹牛。

国人大多接触诗歌都是从小时候背唐诗开始的,有人因此建立了对母语和诗词的亲近感,也有人从此对诗歌产生了厌恶的逆反心理——教育方法是关键。

我小时候赶上过诗歌在中国大陆的一次大流行,那年头男的如果会写诗、会朗诵、钢笔字写得好,找对象是加很多分的,比现在有两套房零贷款父母双亡还抢手。

我上初中时,社会上一片理想主义气氛,百废待兴,人们高谈阔论传抄中外诗歌,一如当年传抄《少女之心》。那个年代的诗朗诵很吓人,冷不丁一声“啊!——”能把小孩吓哭老人吓出心梗。但那个年代的人们基本上还比较单纯,只要还有一丝单纯人就有可能喜欢诗歌。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朦胧诗的窗,令我激动不已。高中语文老师启蒙了我对宋词的喜爱,16-18岁的我写了很多很多诗。大学语文老师教了我古诗词的韵脚、格律、词牌,至此中文古诗词的大门才在我眼前完全打开。之后就完全靠自己琢磨了,乐此不疲。

我的意思是,一个人对一样东西的喜欢或厌恶,大多情况下并不是那个人或那个东西的错,而是第一次接触时的情形,所谓机缘巧合,有师父领进门,有资源可供选择,有环境有伙伴可供耳鬓厮磨长期浸淫,这样才有可能真正体会到一样东西的乐趣。有了乐趣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就有了快感,有了快感就什么也挡不住了——这是连发情的公狗和母猪都会做的事情。

拉拉杂杂叨叨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如果你也有 metrophobia,也许只是你没接触到great poems. 静下心来,随便读一首小诗,咂摸一下味道,说不定你就有什么一瞬间触电的感觉了。那个感觉很难得,抓住它,那就是——爱。

明天继续这个话题,我来推荐一本或许能让你爱上诗歌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