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8期:霍桑效应 The Hawthorne Effect

每个MBA课程都会讲到霍桑效应,每本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也都会提到the Hawthorne Effect,说不定你在你们公司的HR培训里也碰到过这个词。今天跟你聊聊什么是传说中的霍桑效应,起码知道个大概下次喝酒吹牛开大会能唬住不少人。

1927年-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应邀在芝加哥地区一个叫做西方电子(Western Electric)的工厂做了一系列心理学实验和研究,采样的地点是这家工厂的霍桑车间(the Hawthorne Works),因此得名。

实验很复杂,研究的目的是这家公司希望搞清楚企业的各种福利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是否有助于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

研究实验共分四个阶段,四个实验分别独立进行:

Illumination Experiments (1924-1927) 照明实验

Relay Assembly Test Room Experiments (1927-1932) 继电器测试室实验

Experiments in Interviewing Workers (1928- 1930) 工人访谈实验

Bank Wiring Room Experiments (1931-1932) 配电器卷线观察实验

以第一个实验 Illumination Experiments为例,实验者把车间的灯光调亮、调暗,观察记录工人在不同照明条件下的生产效率,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不论灯光调亮还是调暗,这个车间的工人生产效率都提高了。

通过其他几个实验,最终专家们发现其实提高生产效率的不是那些有形的硬件环境和福利待遇,而是当工人们知道有人在关注他们,有人在研究他们,每个人就都积极主动起来了,于是生产效率就提高了。

The Hawthorne Effect is the supposed inclination of people who are the subjects of an experiment or study to change or improve the behavior being evaluated only because it is being studied and not because of changes in the experiment parameters or stimulus. (Investopedia)

这个实验最终得出了三个结论:

1. 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2. 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

3. 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1933年,主持这场实验的哈佛大学教授George Elton Mayo把这些发现和结论写进了一本书 “The social problems of 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成为企业行为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

简单讲就是这样,有兴趣深入研究霍桑效应和企业行为理论的读者可参考文末链接,哈佛大学的那个链接非常详细。

年轻时工作只看工资,因为那时最缺钱。工作几年后物质上也许不再那么饥渴了,开始渴望成就。在业内和公司有了一定成绩和地位后开始渴望认可,这时候只靠升职加薪已经留不住老人了。我有个陕西同事说的好“上班嘛,图的就是个顺气儿,莪邹斯要个说法儿(我就是要个说法)。”

我同意秋菊同志的意见。公司如果都不在乎你的努力了,你还会那么努力吗?


Reference

https://www.library.hbs.edu/hc/hawthorne/09.html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hawthorne-effec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