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1期:“小市民映画”和“小市民”英语
重温是枝裕和(Koreeda Hirokazu)的经典电影《小偷家族》(万引き家族,Shoplifters),想到贾樟柯导演很久没出新片了。这样的联想大概很自然吧,因为觉得这两位导演的路数接近。
很多人把是枝裕和跟另一位日本导演 小津 安二郎,(Ozu Yasujirō)作比较,有道理,的确神似。又据是枝裕和自己说,他的导演风格深受台湾导演侯孝贤和杨德昌的影响,希望能拍出自己的《悲情城市》。其实我觉得是枝裕和的悲情城市早就拍成了——《海街日記》2015(海街diary)、《无人知晓》2004(誰も知らない),那是他头脑中城市的悲情。
日本文艺批评界有人把是枝裕和这类风格的电影归类为“小市民 映画”(Shōshimin-eiga),这个词中国人很容易理解,我觉得也很贴切,但看到大多数网站都把“小市民”翻译成了 petty bourgeois film,我有不同意见。
Petty bourgeois (/ˈbʊəʒwɑː/)是个马克思政治学名词,源自法语 Petite bourgeoisie,按字面意思直译为“小资产阶级”,对,小资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按照Marxism的说法,petty bourgeoisie 指的是small business owners, independent artisans(小手工业主、个体工匠等普通劳动者),用现在的词简单说就是merchants and white collar workers(小商贩和小白领)。
所谓 petite bourgeoisie(或按照英语的写法 petty bourgeoisie 读音近似“不如阿Z”)小资产阶级,是跟大资产阶级 haute bourgeoisie (high bourgeoisie or upper class)相对而言的。但这种政治学意义上的“小资”跟汉语中的“小市民”不完全对等,后者多了一种贬义,多指市侩、精明、贪小便宜、见利忘义的一类人。
我觉得是枝裕和为代表的这种“小市民映画”(“映画”就是电影)流派或风格不妨翻译成 the commoners’ movie或 movie about lower working class people,或者 lower life movie.
一家之言,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