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期:Family planning 和两位北大校长
今天这篇小文不讲生词,核心词汇只有一个简单的词:family planning 计划生育。
今天来讲两个人,跟family planning都有直接的关系。文中会有一些英文注解,但今天的重点不是讲英文单词,而是历史。
第一个人:马寅初
马寅初是他的字,名元善。浙江绍兴嵊县人。1910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1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9之后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50-1959)。1957年反右运动中遭全国批判。1960年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获平反。1982年5月10日病逝北京,享寿100岁。(摘录自维基百科)
马寅初被批判的原因是他于1957年发表的论文《新人口论》,被指鼓吹了“西方反动学术权威”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马尔萨斯是英国的一位牧师、人口学家和政经学家,The Reverend Thomas Robert Malthus,《人口论》——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1798年发表,是政治经济学经典之作。
简单说,马尔萨斯提出四个观点,与当时的社会主流认识相悖:
- 如没有限制,人口是指数增长(即指数:2,4,8,16,32,64,128等)。
- 而食物供应呈现等差(即:1,2,3,4,5,6,7等)增长。
- 食物为人类生存的最重要之条件。
- 只有自然原因(事故和衰老),灾难(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道德限制和罪恶(马尔萨斯所指包括杀婴,谋杀,节育和同性恋)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很多人喜欢说“指数级增长”这个词,英语是exponential growth,这个说法在外企很常用。
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首次提出中国人口增长过快,不利于社会发展。但马寅初是反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只是建议进行定期人口普查,提倡晚婚晚育。
第二个人:蒋梦麟
蒋梦麟,字兆贤。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任民国时教育部长、国立北京大学校长(1919年至1927年)及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27年至1930年)。1912年毕业于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教育学系。后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1952年起,在台湾提倡节制生育控制人口。1964年去世。
1967年,蒋介石采纳了蒋梦麟生前提出的主张,从此台湾开始了“两个孩子恰恰好”的family planning时代。
今天如果你去昆明的云师大校园,会在西南联大旧址看到蒋先生与梅贻琦先生和张伯苓先生的半身塑像。
对于不了解蒋梦麟先生的读者,推荐阅读两本他的著作:
- 《西潮》(Tides From the West),1947年耶鲁大学出版(英文)
-
《蒋梦麟日记,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