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期:Oscar Schindler and other Schindlers 奥斯卡辛德勒和其他辛德勒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发生在74年前的今天的真实故事,缅怀几位伟大的人。故事跟英语关系不大,却值得我们记住。

故事发生在1945年4月18日,纳粹德国占领下的波兰,一家德国人经营的搪瓷厂(enamelware factory)里,一个纳粹党员,德国商人写了一张工人单,交给了当地的德军盖世太保( the Gestapo)上尉,请求把他的搪瓷厂和弹药工厂迁往安全的地方。这份名单上共有1098个字,801个男工,297个女工,都是犹太人。德军批准了这个申请,这1098名工人就随着工厂搬迁去了苏台德地区新厂。

未能入选这份名单的犹太人不分男女老幼全被德军撤退前送入毒气室杀害。

这份名单就是“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这位工厂负责人就是Oscar Schindler先生。请允许我尊称他为Herr Schindler. 

1982年,澳大利亚作家Thomas Keneally出版了一本小说“Schindler’s Ark“(辛德勒的方舟),他根据一位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Poldek Pfefferberg)的口述了发生在波兰的大屠杀(holocaust)和辛德勒的故事。1993年,斯皮尔伯格导演把这本小说改变成了电影 Schindler’s List. 

工厂签到苏台德地区后,辛德勒先生继续向党卫军行贿,以保护犹太工人不被杀害。1945年5月,战争结束时,他的个人积蓄已全部花完。

战后,辛德勒先生和夫人先后在西德和阿根廷居住过,生活艰难。后来靠犹太人救援组织的捐助金度日。1963年,以色列政府授予辛德勒先生和妻子Emilie国际义人荣誉称号(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先生在西德希尔德斯海姆Hildesheim)去世。

故事讲完了。

战后,有人说辛德勒不配义人的称号,他只是出于商人的自私心理雇佣了那些犹太工人。

也许最初是这样的,犹太工人便宜,几乎没有雇佣成本。但后来辛德勒多次与党卫军斗智斗勇保护工人,以及后来倾尽家产向德军行贿以保护犹太工人的举动,不能不说是人性的光辉。

商人也罢,军人也罢,纳粹也罢,最终还是人。只要是人,内在的人性和灵魂总有一个时刻会被震撼到,从而产生不可思议的勇气和善念。辛德勒是这样,电影《窃听风暴》里的那个东德秘密警察也是如此,向人们射击时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柏林墙东德守军士兵也是如此。

讲到这里,本该收尾了。但佛老脑海里始终闪现着一位中国人的名字。这位中国人也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他就是二战期间国驻维也纳大使何 凤山先生。请允许我将何 山先生的姓和名之间空一格,以示崇高的尊敬。

何先生的事迹我不方便多说,大家可以上维基百科自行搜索了解。

正是由于何先生违抗国民政府的命令冒死向犹太人发放签证,才有数万犹太人得以来到了上海。中华民国是当时全世界唯一给人签证的国家。

佛老还想起一位做了跟辛德勒和何 山先生类似义举的德国人约翰-拉贝(John Rabe)先生。这位德国商人在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后挽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被称为“南京好人”。


今天讲了三位了不起的人:辛德勒先生、何 凤山先生、约翰-拉贝先生。

这个故事很沉重,似乎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人性中的残暴和血腥,却也有天使一般的光芒。人性之恶与人性之善,很多时候就在一瞬之间。一步之遥,一边是天堂,一边就是地狱。至于人的良心最后向那边倾斜,又往往取决于某个瞬间的一闪念,天使与魔鬼的角色,又岂是裹挟在时代洪流中的人们能自由选择的吗?

感谢你的阅读,我们明天见。

*P.S.

有几位读者朋友给佛老留言说最近几期文章跟英语关系不大,怎么开始讲故事了?我在此统一回答一下。

佛老的这个每日系列从一开始定位就不是一个英语课堂或讲座,而是根据佛老每天的英语阅读内容随即选定的内容,目的是跟大家分享我每天想到的或读到的人和事,尽管主要还是分享有趣的英语单词、成语和历史。但我不想把这个系列文章写成英语老师辅导班,如果每天讲雅思单词、语法,我没太大兴趣,也不想跟众多的英语老师抢生意。

几乎每天都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开班?”或“某某地方有学校吗?”,很多人把我误认为那家同名的美语培训学校了,我在网站首页做了声明:我不是那家美语培训机构,也不做英语培训。

如果每天的文偶尔能给你一些新鲜的语言知识或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能让你有所感悟或收获,则善莫大焉,佛老幸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