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Just Mercy, by Bryan Stevenson – Do We Deserve to Kill?

看了Michael B. Jordan主演的电影”Just
Mercy”
,立即买来了原著:”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 by Bryan Stevenson.

上周用了五天的零碎时间读完了全书,是今年截至目前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英文书。

读原著的震撼不亚于看电影。电影只选了原著的一两个故事,原著中(第15章)作者的心理独白无法被电影表现,那恰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We are all broken by something. We all have hurt someone
and have been hurt. We share the condition of brokenness even if our brokenness
is not equivalent” – Bryan Stevenson

每个人都有过创伤。我们都伤害过别人,也被别人伤害过。即使我们心灵的破碎不尽相同,我们共有一段残缺的人生。(佛老草译)

这部电影去年9月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首映,12月在美国公映。改编自Bryan
Stevenson
的自传。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南非大主教图图这样评价本书:

Just Mercy should be read by people of
conscience in every civilized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discover what happens
when revenge and retribution replace justice and mercy. It is as gripping to
read as any legal thriller, and what hangs in the balance is nothing less than
the soul of a great nation.” – Desmond Tutu, Nobel Peace Prize Laureate

Spoiler Alert:以下有剧透,请注意。】

下面为大家做一个本书的导读,行文中多有剧透,请读者自行决定是否先看电影再读。不过好在并非烧脑的悬念剧,些许剧透对阅读并无太大损伤。

这本书是Bryan Stevenson的自传(memoir),讲述了他一生从事的工作——为错判的死囚犯洗清冤屈。

全书分16章,讲述的全是他经手调查的真实案例,主人公都是被错判死刑的黑人。但全书的主线围绕其中一个案子展开,篇幅最大,所以电影只选择了这个故事。

作者在文前页提供了一组数据,读者可以先体会一下,然后再开始正式阅读。

Today we have the highest rate of incarceration (监禁)
in the world.

The prison population has increased from 300,000 people in
the early 1970s to 2.3 million people today.

One in every fifteen people bor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1 is expected to go to jail or prison; one in every three black male babies
born in this century is expected to be incarcerated.

作者在反对滥用死刑的同时,也对美国过于严苛的法律制度的许多侧面和细节提出了质疑与思考。

读者在阅读时遇到作者独白时可以慢下来细细地读,才能理解作者从事的那份事业的艰辛与伟大。

1989年,Stevenson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去阿拉巴马州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

接触到了一个叫Walter McMillian的黑人的案子。

Walter McMillian的家人称他为Johnny D,他被指控谋杀了一名白人女子并判处死刑。

Johnny D所在的地方叫 Monroeville(门罗维尔市),当地最出名的人是作家Harper
Lee
,荣获1961年普利策奖,代表作:To
Kill a Mockingbird
(大陆译作《杀死一只知更鸟》,台湾译作《梅冈城故事》)。

如果你读过那本书,就会感到一种巧合——杀死一只知更鸟写的就是racial inequality问题。而之所以作家能写出这样的巨作,与她所在的地方是紧密相关的。

阿拉巴马州是美国南方的农业大州,从蓄奴制度结束后,尤其在1960年代这里就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重要基地。马丁路德金和Rosa
Parks
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为黑人平等和自由抗争的足迹。

吉姆·克劳法(the Jim Crow Laws)废除后(1965年),名义上黑人已不再是二等公民,但不断恶化的经济、高居不下的失业率造成了大量贫困人口,使阿拉巴马州成为美国最贫穷的州之一。

黑人Johnny D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和时代。他很聪明,有眼光,也很勤奋。1970年代搭上了伐木和纸浆产业大发展的好机会。到了80年代时,Johnny
D
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了,虽然谈不上大富翁,但比大多数人的日子都过得富足,包括大多数当地白人。

这个时代背景很重要——一个刚刚结束了种族歧视法律的落后地区,一个黑人凭借自身的吃苦耐劳真的就能摆脱种族不平等的魔咒吗?

作者说,That independence won Walter some measure of respect
and admiration, but it also cultivated contempt and suspicion…

一个人不论如何获得成功,都免不了招惹嫉妒甚至仇恨。大概每个社会都是如此。

Johnny D通过劳动获得的经济自由让某些白人心里很不舒服 – Walter’s freedom was, for some of the white people in
town, well beyond what African American with limited education were able to
achieve through legitimate means.

人生很多悲剧,如果掰开了揉碎了仔细看,其实根源都是嫉妒,因妒生恨。而人类对同类的仇恨大概又是世间所有物种里最狠毒、最具毁灭性的力量了。

Johnny D本来就是个文化不高的普通劳工,有了点钱也开始嘚瑟起来了。

男人有了钱,好像总难逃脱变坏的可能。Johnny D生活作风不太检点,跟好几个女子有染。但不论怎样在外面“彩旗飘飘”,他始终坚守着一条底线——不碰白人女人。

Walter grew up understanding how forbidden it was for a
black man to be intimate with a white woman.

但很多时候所谓的“底线”和“记录”一样,存在的目的就是被打破。先富起来的Johnny D被冲昏了头脑,终于跟一个当地白人女子勾搭成奸。

小城里的人们对于这种风月事件兴趣最大,风声马上就传开了。

麻烦来了——那个女人比Johnny D18岁,有丈夫。

被一个黑人戴了绿帽子的白人丈夫一纸诉状把不忠的妻子和Johnny D告上了法庭。

这下子事情真的搞大了,先前还只是风言风语,现在全城都知道Johnny D跟那个白人有夫之妇的奸情了。

Johnny D走出法庭的那一刻意识到自己惹了个不小的麻烦,但他没想到的是他一生的噩运就要降临了。

读者需要了解美国社会观念中对跨种族婚姻和性爱长期以来一直有种深深的恐惧感,不了解这一点你就难以理解为什么南北战争结束后仍然会产生吉姆·克劳法这种种族歧视的恶法,并且在联军撤回北方后继续在南方各州执行了将近100年。

这种社会心理其实不难理解,但如果执法人员脑子里也有这样的心理阴影和恐惧就是另一回事了。

For over a century, law enforcement officials in many Southern
communities absolutely saw it as part of their duty to investigate and punish
black men WHO had been intimate with white women.

美国各个州都有自己的宪法。1986年阿拉巴马州的宪法第102条有这样的规定:

The legislature shall never pass any law to authorize or
legalize any marriage between any white person and a Negro or descendant of a
Negro.

这是1986……

1986111日,城里一家洗衣店的18岁女孩被人杀害。凶手朝她背部连开三枪当场致死。

警方长期破不了案,民众开始对当局不满。

Johnny D的白人情妇又跟一个白人男子(Ralph Myers)打得火热,而且贩毒,并卷入了另一宗谋杀案。

这个Myers大概是Johnny D的前世冤家,在警方的威逼利诱下做出了对Johnny
D
的不实口供,声称他被Johnny
D
劫持,并亲眼目睹了Johnny
D
枪杀了那个洗衣店女孩。

198767日,Johnny D被捕了,指控罪名不是谋杀,因为警方还没调查出眉目来,而是捏造的“鸡奸”罪名 – sodomy (警方指示Myers指控Johnny
D
对他实施了sexual
assault.

警方的策略是先以涉嫌鸡奸为由把他抓起来,再慢慢审讯他关于洗衣店的谋杀案细节。

尽管Johnny D有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人和证据,但警方拒绝采纳。

在缺乏必要物证的前提下,仅凭两名人证的指认和纯白人组成的陪审团,Johnny D最终被判死刑。

这个判决可谓“大快人心”,既满足了看Johnny D不爽的白人的报复心理,又了结了一桩棘手的谋杀案。除了Johnny
D
的家人和支持他的黑人居民,所有人都觉得他是罪有应得。

Johnny D的入狱和判决,表明了阿拉巴马州根深蒂固的种族思维以及白人对黑人的蔑视和恐惧交织的复杂心理。与其说是警方想尽早结案,不如说是白人集体的暗黑心理通过警察和法庭的公权力做了一次集中的放大。

Bryan Stevenson回忆录中最大的篇幅就围绕Johnny D的案子展开,情节曲折,过程艰难,最终洗清了Johnny
D
蒙受的不白之冤。

1993年,Johnny D 案被重申后认定其无罪,当庭释放。但他已经在监狱中绝望地度过了六年。

Johnny D被释放后的生活十分艰难,电影中对此没有涉及。他与Bryan
Stevenson
一直保持着友谊,直到二十年后孤独地去世。

第八章“All God’s Children”讲述了少年犯被过度判刑并投入成人监狱的制度黑洞。

第十二章”Mother, Mother”讲了另一个悲惨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黑人女性因负担不起去医院分娩,在自家生产时不幸胎儿死亡,因此被控谋杀。

这又是一桩在社会心理重压之下被错判的冤案 – Tragic narratives
of mothers killing their children were national sensations.
公众对bad
parenting
怀有天然的仇恨,尤其在基督教观念深厚的国家。这种仇恨不仅遮蔽了公众的理性,也影响了公权机构本该秉持的客观和公正。

女性死囚犯在监狱中普遍遭到狱卒的性侵犯, the culture of
sexual violence was so pervasive that even the prison chaplain
(牧师)was
sexually assaulting women when they came to the chapel.

除上述三个案例之外,书中其他章节讲述了很多不同的故事,涉及诸多司法不公正和制度的偏执。

其实,我觉得在制度缺陷的背后,更震撼更难以改变的也许是人们内心更黑暗的角落。

相比僵硬冰冷的制度和法律,我们更容易忽视人性的幽暗比不合理的制度对人类自身造成的伤害更深更长久。

但不论我们的灵魂如何破败,遭遇如何悲惨,每个人都有活的希望,每个人都有活着的尊严。

Whenever things got really bad, and they were questioning
the value of their lives, I would remind them that each of us is more than the
worst thing we’ve ever done.

问题不是该不该有死刑,问题是那些死刑判得对吗?

“The death penalty is not about whether people deserve to
die for the crimes they commit. The real question of capital punishment in this
country is, Do we deserve to kill?”


同名电影:

IMDb – Just Merc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