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期:为什么看电影就要吃爆米花?Popcorn and movies

大概每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时都吃过爆米花吧,popcorn 和 movies 早已成了一个默认的搭配。我们可能都没意识到为什么,就觉得很自然啊,看电影就要吃爆米花啊,不然想怎样?

这个现象挺好玩,但其实popcorn + movie这个黄金组合历史并不长。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因其生命力完全种植容易而风靡全球。据说明清时代中国人口大爆炸就是玉米的引进引起的。

But,

Why do most people eat popcorn at the movies?

Why is popcorn the default snack at the movie theater?

今天我们就来聊这个现象。

大概在1927年前后,美国的电影才开始了有声电影时代,在此之前电影都是默片(silent film)。那时候看电影的人至少得识字,否则根本看不懂,所有故事情节和人物对白都是字幕,有点像我们现在看外语片看字幕。

电影进入有声时代是电影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下子看电影的人数暴增,因为不管识不识字都能看电影了。

1930年前后,每个星期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人数就达到了九千万人次(90 million)。

一开始电影院是不允许观众带食物进场的,因为吃东西的声音会影响别人观影。但电影院的这种姿态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大萧条开始了。

电影院为了活下去,只好放弃了禁食的规定,允许人们带零食进场。

大萧条时期,所有消费都降级了。那时候最便宜的零食就是爆米花。

*插入一个小知识点:

爆米花机英文叫 popcorn popper, 1893年由美国人 Charles Cretors 发明。

所以那时候美国街头卖爆米花的很多。一开始是街头小贩卖,后来电影院开始自己经营爆米花。于是,慢慢地爆米花就成了人们看电影最流行的零食了。

其实这种现象只是一个人们的习惯和地域特产的问题。

八十年代的中国,看电影最流行的默认零食不是爆米花,而是两种东西:

(1)炒瓜子。用旧报纸做成的一个三角包,两毛钱一包。那时候中国电影院里从头到尾劈里啪啦全是嗑瓜子的声音,热闹极了。

(2)烤红薯。一个大桶搁在架子车上,热烘烘的,皮焦肉嫩,咬一口滋滋冒油啊。

不是中国人不喜欢吃爆米花,而是那时候爆米花没那么普及。北方人喜欢嗑瓜子,红薯多。就这么回事。

现在如果不去电影院,而是在家里看电影或者球赛,你还会吃爆米花吗?

肯定不会,你更可能吃鸭脖、小龙虾,或者烤鸡翅加啤酒吧?这也是广告宣传效应给人们养成的一个新习惯。

但爆米花跟电影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英语中把那些没有内涵,只专注搞笑的无聊的口水片叫作 popcorn movie (A motion picture without serious dramatic content, a weighty message, or intellectual depth, which serves simply as enjoyable entertainment.)

著名影评网站 Rotten Tomatoes 上也用爆米花的小图标来表示电影的评分。

60%的人打分3.5的,就是一个满桶爆米花图标。打分3.5的人不足60%的就是一个倒掉的爆米花桶图标。

你看,自从美国的电影院允许人们带爆米花进场看电影之后,爆米花这种零食就跟电影再也分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