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1期:这7个吃饭的地方,你都去过吗?Restaurant and Beyond

作者:大超

【引子】

我和“佛老扯英文”公众号的相识,就好像每个人生命里总会经历的一种神奇美妙的缘分感。

记得是有一次在网上搜索一些英语词条,无意中点到了佛老的文章,刷了几篇内容,觉得有趣,看到文末附的公众号就扫码关注了。

转战公众号之后,又阅读了几篇文章。看完一篇,文末后附有相关内容的其他文章链接,然后我继续点进去浏览,受到内容的吸引,不断重复这种动作。一篇看完接着另一篇,就像爱丽丝一样掉进了的兔子洞。

佛老的文章让我学习到很多——不仅是英语知识层面的,有关人文百科、职场和情感的内容也潜移默化对我产生了影响。

我佩服佛老的坚持——佛老的公众号不是粉丝量庞大的大号,有时候看到高质量的内容觉得只有那么几个人阅读了,觉得很可惜——这么有趣的东西应该有更多的人看到啊!

也许对佛老而言,观众和读者的数量压根不是他创作和分享的目的。他把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想得更明白,留下一些记录等以后回首,而与他人的分享不过是这个初衷衍生的次生产物吧。但无可否认,这些逐年累积的产物真的帮助到了很多阅读到他文章的幸运儿。

 也许这样说听起来有点矫情了,但在成长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懂得“感恩“的重要性。只是有时候这些感激之情总是躲藏在内心,因为羞涩,少以言表。感恩即使有形式上的外现,有时候也只是一个随逝的微笑,或是简单两个字“谢谢。”

我在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感谢的话说出来毫无保留地呈现给那个“对象”,人与人之交际是不是会更加美好,是不是可以提供更多的未知和可能?这个感恩“对象”可以是我们的父母师长、朋友熟人,也可以是陌生人—图书馆负责清洁的阿姨、门口检查校卡的保安师傅或是今早站在垃圾箱旁边劝道分类的志愿者同学。

 看到佛老今早的文章,就想写一点话来谈谈自己的想法,用文字来表示对他的感谢。希望可以通过小小的互动,引发作为读者的我们和作者更多的交流,增加彼此的理解和联系。



下面的内容是关于几个表示“用餐地”的英文单词的区别和辨析,相关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源和剑桥高阶字典、牛津高阶字典及同义词词典USE THE RIGHT WORD(UTRW)的整合,我只是做了搬运和整理工作。

第一个词:restaurant

根据UTRW的解释: a restaurant can be anything from a small counter operation to very large establishment with several rooms.

从规模上来看, restaurant可以是一个小柜台也可以大到有包间。

从运营时间来看:restaurant may be open for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each day; some serve only lunch and dinner; some serve dinner only, and still others are open for dinner, supper and late evening snacks.

可以说restaurant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英语里可以称之为an umbrella term,包罗了世界上各种形式的“餐厅”。

第二个词:café

Café来自法语,已经进入英语词汇范畴,等同于coffee-house。

法语听起来特别优雅、高级,café在英语母语者之间似乎用得更加普遍,而coffee-house/coffee-shop更加朴实,而且是两个单词合成的复合词,念起来更费力费时,因此用得频率更低。

Café是售卖咖啡及其他各种非酒精饮料的地方,除了卖喝的外,可能还有糕点(pastry)、三明治之类的点心(refreshments)。

第三个词:Bistro

剑桥高阶字典对Bistro的定义是:a small informal restaurant or bar, especially in France or in a French style.

中文译作法式小酒馆、餐酒馆、小馆等。又和法国扯上了关系,但bistro一词的来源却没有那么明晰。

有人说bistro其实是俄语,表示quickly,在1814年俄国占领巴黎期间,俄国人在法国餐馆吃饭,催人家服务员赶紧上菜,就喊一声 “bystro”,于是这词就进入了法语。

但对这一说法法国人并不买账,法国语言学家认为bistro一词直到19世纪末期才出现,不可能是俄语中来的。还有一些人认为bistro来自于一种咖啡利口酒。

第四个词:Deli

Deli是delicatessen的缩略形式,表示(出售干酪、冷盘肉的)熟食店。

我能想到熟食店的代表就是“紫燕百味鸡”、“嫩江鸭”这种店了。不知道上海地区还有哪些熟食店代表?(佛老 按:呃~~我想到了王家沙、光明邨、第一食品、大富贵、邵万生、山林熟食、功德林、小绍兴、王宝和、泰煌鸡、小浦东(鸡粥)……我饿了,请读者继续补充。)

第五个词:Eatery

Eatery是口语中一个比较随意的表达,英文释义也很简单:an eatery is a place where you can buy and eat food.中文翻译为简便饮食店;小饭馆。

似乎eatery表示餐馆,和 朴素简单simplicity的特质联系在一起,与“高端高级”相悖。

我在onlin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搜索了一下eatery,词条下面有若干母语者对该词的评论,其中有评论表示这词庸俗、不登大雅之堂,这样的解读是我之前没有碰到过的。

按着这三条评论的看法, eatery的出现不过是为了替换用烂的restaurant,人们追求“新鲜感”就诌了一个eatery出来,逐渐地,用得人越来越多,这词就牢牢扎根在英语里,成为一个“词”了。

第六个词:Dining hall

Dining hall顾名思义是个hall,自然是比较宽敞的用餐地: a large room in a school or other building, where many people can eat at the same time.

 像中国学校里的那种学生食堂,因为服务对象庞大,必然是需要较大的空间,因此都可以成为dining hall。

第七个词:Diner

Diner是美式英语中的表达:a diner is a small cheap restaurant that is open all day; a small restaurant at the side of the road. 中文是(全天营业的)小餐馆,路边小饭店。

它在语义情感上和eatery挺像,都带有一种随意感(casualness),食物接地气,价格也亲民。

Diner这词饱含深刻的文化意义(cultural significance)。

有人听到这里,恐怕要咂舌:这一小词能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要从美国社会文化背景说起。

Diner被认为是“quintessentially American”——diner兴起的时候,开办diner的都是初来乍到,为讨生活的世界各地的移民,他们是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由于是移民开办的餐馆,餐食自然丰富多样,异域特色和当地特色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美国”特色。

Diner里面的餐品、开办diner的人都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包容性(inclusivity),创新性(creativity/originality),生命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主义(American optimism)。而价格亲民,人人皆能享用,又呼应了美国尊崇平等主义(egalitarianism)的价值观。

 此外,diner还是城市生活中的一盏灯塔。24小时营业,黑暗中闪烁的招牌,为穿梭在不眠城的夜行客、刚下夜班的工人提供了食物和歇脚地。“Diners  sometimes served as symbols of loneliness or isolation.”(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ner)

Diner 在某种意义上是城市孤寂生活的象征,不管对形单影只无意睡眠的灵魂也好, 还是对出卖劳力的阶级也罢,它有太多存在的意义。

最后要特别提醒一下diner除了表示餐馆,还可以指“就餐的人”,主要是衍生于动词dine–就餐;用餐,那一个吃饭的人就是a diner。Diner作为名词具体表示餐馆还是吃客,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语言词汇的丰富性从侧面反映出使用该种语言的国家(及其代表的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英语词汇的兼容并蓄,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是探究社会发展、变化交融的一个切入方式。仅一个简单的词,就可以牵扯出很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