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0期:“我有名字,我叫陈桂林。”

看了热片《周处除三害》,感觉还行,比较另类,不多见。看了开头心就想不会是香港黑帮片导演拍的吧,结果真是。

第60届金马奖上获七项提名,最终获最佳动作设计奖。导演黃精甫(英語:Wong, Ching-Po),香港导演、剧作家。

网上已经有很多影评和观后感了,我不凑热闹,今天跟你聊聊跟这部电影有关的几个英文。

周处的典故(origin of story)

每篇影评都会提周处除三害的典故出处,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之一,连度娘都能搜到,此不赘述。典故里的三害指的是:南山白额虎(tiger)、长桥下蛟龙(dragon)、西晋江苏宜兴小混混周处本人(Zhou Chu himself)。

周处这个处字念第三声(音同“楚”),不是第四声。

心理动因(Psychology of Criminal Conducts)

犯罪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说很多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都渴望被捕时在电视上露脸的那十几秒钟,渴望他们的名字被人记住并载入史册,这种渴望public notoriety的心理就是电影里陈桂林的原动力。也许头套是个好主意,新闻上也不要提罪犯的名字,用某某指代,不知这样会不会令他们失望而减少杀戮?

英文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

为什么英文片名用了猪蛇鸽这三种动物名?用了一个佛教典故 “三毒”(the Three Poisons),也叫 three unwholesome roots.

佛教认为人受苦的根源是三种烦恼,称为三毒,也叫“三不善根”,分别是:贪(greed)、嗔(hatred)、痴(ignorance)。

The basic causes of suffering are known as the Three Poisons: greed, ignorance and hatred – a rooster (greed), a pig (ignorance) and a snake (hatred).

佛教的造像“生死轮”中,用鸽(或公鸡)代表贪、蛇代表瞋、猪代表痴。

有没有想起一部好莱坞经典片《七宗罪》?用的是天主教典故seven deadly sins.

Reference

http://www.giraffenglish.net/2023/03/05/the-seven-sins-and-seven-virtues/

电影的分级(film rating)

很多人说看了这部电影觉得身心不适,我猜主要是被一些近距离暴力特写镜头搞的,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不太满意的一点。很多人说到暴力美学(aestheticization of violence),我不太认同。权游也有很多暴力镜头,但为了暴力而暴力的所谓“美学”特写,如同权游最后女王没必要的正面全裸出演一样令本尊尴尬。

我想到的是电影的分级制度。

这部电影在台湾定为“辅15级”,意思是年满15岁方可观看。影院门口要求出示身份证,不知在网路上看怎么控制年龄?

Reference

https://www.motionpictures.org/film-ratings/

人物原型(character prototype)

剧中三“害”都有现实中的人物原型,都是震惊全台的通缉犯。那个警长陈灰的原型据维基讲是新北市现任市长侯友宜,不知真假。不过如果在极权社会,别说映射市长了,你映射个村长试试看。

不要过分纠结人物原型了,just see the movie lah.

隐喻(Metaphor)

全片塞满了各种隐喻和直白的讽刺,最后陈桂林逐个枪杀信徒们的桥段最血腥最没必要,但隐喻性也最强,尽管我不赞同每个开枪镜头都特写——你永远叫不醒那些为尊者唱赞歌的人,即便开枪都赶不走。

就这样了,IMDb上打分7.4,跟我心里的打分差不多,7.5分。

https://www.imdb.com/title/tt29319990/

如果你不喜欢血腥的影视镜头,观影请注意。